緣起北商
1957年我從和平東路的「北師附小」畢業,報考建國中學和師大附中都因為算術一科考的不夠理想而沒有考上。老師建議報考北商前身的「臺灣省立臺北商業職業學校」初商部,並說:「省立很棒啊!而且你家裡比較窮,將來畢業後就可以就業了。」,最後如願考上。初商讀完三年之後,也考上北商高商部就繼續唸下去了。
校園生活
那時候學校建築比現在清淡多了,一進校門中間是操場,旁邊有籃球場,右邊平房式的大禮堂就是現在的活動中心,大禮堂對面是游泳池,靠青島東路一邊沒有校舍,只有一人高的樹木圍成圍牆,可以看到街上的行人和車輛。現在建築物都不再了,可惜的是校門也被拆掉,總覺得學校應該留下一點歷史古蹟,不然是很可惜的。
北商就讀時期,我一直是個運動健將。初商時期就加入校內籃球隊,甚至還代表學校高商部參加比賽。當時校內籃球隊很流行有稱號,我們取名為「商青」,還記得當時打輸了球可真的是很「傷心」呢!初商、高商六年課餘生活就是打籃球,那時候籃球場只有2、3個,每次中午吃完午餐就趕緊到球場上占球場;晚上也都打到很晚,即使燈都關了,只要利用月光看得見籃框就可以繼續打,可見當時打籃球打得很瘋狂。
當時學校每年都會舉行運動會,有一次我參加了跑步的比賽,跑得累得要死都沒有得名。那次的1500公尺和400公尺的冠軍是班上一位住板橋的同學,別人跑完都是氣喘噓噓,他跑完還是活蹦亂跳。這位同學每天早上搭火車上學,如果火車誤點就會趕不上升旗,所以常常從台北車站跑來學校,幾乎每天練習跑步,成功的關鍵就是「經常練習」。我常拿這個例子來勉勵年輕人,因為面對著「遲到就會被記過」的壓力,平時就有很好的磨練,自然會在有機會表現時拿到好成績,就像孟子說: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」,聖經上也說「萬事互相效力」,都是告訴我們:「危機會變轉機」。
在學習上因為商職的傳統是就業,所以學校提供的教育就是很紮實、務實的就業導向。課程內容其實並不困難,我的會計學得很好,因為當時的會計老師──江利君老師是一位會計師,他很會教也對我們很好,我考上成功大學之後,他還對我開玩笑說:「小心喔,說不定是同名同姓!」也對初商時的吳仕漢校長、高商時的國文老師李文通老師很感謝。